黃平:望郎坡上的故事166
鄉村網訊(通訊員 吳安明)在大坪駐村已近一年了,我對于這方的山山水水漸漸熟悉起來。今年的入冬,我所駐的村寨似乎特別的寒冷,每天早上除了霧和小雨之外,根本看不到陽光。山村的狗和雞也不知遁藏哪里去了,整個山寨顯得冷冷清清的。華英家父親說,要得這天情起來,除非對面望郎坡的霧氣散了差不多。 望郎坡雖近在遲遲,那地方則是黃平縣的地盤。我們無法讀懂這里的地界,有時就是同在一片溝田梯地,如果不是當地人,那是很難分得清楚那坵地是施秉的,哪垅土是黃平的。就比如說我們要去的望郎坡,同是一疋山,你不能懷疑這也是交織得讓人分不清楚雖是雖的,因為它們之間沒有明確歸屬的區域。所謂“插花地”也就是這樣一種境況。 李永光是我幫扶的貧困戶,今天他要到望郎坡去看看他的中藥材基地,要我一同與他去。這不就是去了解望郎坡的好機會嗎? 鉆過高速公路遂洞,西面就是望郎坡了。我們經過一片“插花地”,再過一道溪溝踏步,再沿彎彎的山路一直向上爬行。路的兩邊,都是耕地,地里有的禾樁東倒西歪,有的地里已露出了綠色,那是一種叫“野播”的菜籽地。當水稻收割了之后,不用翻挖地塊,隨意播撒菜種,待春天到來時,耕地的油菜同樣長勢良好。待到春天放水打田時,菜籽也就可以收了,這叫“野播”,所得之收入稱為“半季”。有的地塊綠水汪汪的,秋后的鯉魚已不再尋食,它們集中到魚棚里去了。 路向上抬升,林地間夾雜著起垅的地,垅起得條似一條的,那就是太子參藥材地。太子參在施秉縣的牛大場鎮和黃平縣的一碗水鄉交界的這一帶,發展得比較好,這里的中藥材已成了當地百姓的支柱產業。土坎邊的林地里長著很多的青子樹,特別是當地叫做白青樹,果實是堅果,一端毛茸茸的,另一頭光溜溜的,好看,也好吃(人一般不吃),是松鼠等動物的上等食品。記得在我們讀小學的時候,村里的大隊長叫我們去采集,賣給大隊部。然后大隊部得錢后,我們就拿去購練習本,那時候叫“勤工儉學”。 當我們走到山頂時,云霧散盡,天眼開了起來。遠遠近近的村落在眼前或現或隱,時不時還見著炊煙,一絲一絲的扭曲著在山谷間。 其實在望郎坡有很多化石,其中以“燕子巖”為主。燕子巖是一種貝類動物的古生物化石,出土于望郎坡西面的山脊剖面。我們用小鋤輕輕地把鑲嵌在石縫里的燕子化石挖了出來。不過,數量很少,找了半天才得幾顆。仔細看看下面那塊土,地里也散落著這類化石。我們不用再挖了,只要彎腰就能拾起,不一會也便揀了一小袋。此時,不知道從哪邊山谷升起,山頂上又彌漫起霧罩來,霧越來越濃,如毛毛細雨,以至于我們的眉睫上也沾了露珠。隨著霧氣越來越重,我們回程了。 不過,我們不是原路返回,而是走的另外一條路。李永光說,這條路可直達翁已,也就是中院。翁已何以又叫中院?李永光說,這是潘氏家族的老寨,至于為什么會叫翁已,他也說不清楚,他說去問問潘家的人就知道了。 中院分成兩個小寨,僅一條寬不足十米的公路劃分為老院和中院。老院當然就是潘氏先祖最先定居的地方,后因人丁興旺,有人遷到了中院。這里古樹特別的多,有的樹子葉茂桿粗。有樟樹、櫸木、楖樹、桂花等等。竹子郁郁蔥蔥從老院一直復蓋到下院。村內的房屋雖說普通,很多屋則長條雕花石砌就。在下院的一家潘氏老房外,除了有石級,還有門樓,說明書古代的房屋主人是殷實人家。這里的人家不多,寨中有一條石巷,自上而下一直延伸到一口古井邊。古井是用大方石板鑲邊而成。泉水從洞口涌出,經過吃水井,又過洗菜池,再過洗衣池,然后向井外的田園里流去,灌溉那幾十傾稻田。 在古井的另一邊的田坎邊,豎起一對石牌,平行地向外傾斜,當地人說那是進士碑,那兩塊石碑用于豎進士旗的。走近石牌,正面的那塊石碑陰刻楷體“光緒甲辰年立”六個大字,據說,這潘氏人家出了進士之后,每天晚上都點著油燈,一直到天亮才取下。沒有其他佐證材料,我們無法知道這個進士叫什么名字,是武進士還是文進士,但絕對是潘姓無疑。為了證實這個進士存在的可能性,我找到了民國《黃平縣志》查閱,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潘姓的進士。 光緒甲辰年,即公元1904年。光緒的時代,是一個起落沉浮,風雨飄搖的年代。光緒八年(1882年),中法戰爭;光緒二十年(1894年),中日甲午戰爭;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,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……這些失敗的戰爭注定他是一個失敗的皇帝。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,清禮部組織會試。當年一甲進士3名,二甲進士138名,三甲進士174名,共出進士315人。光緒三十年,慈禧太后就根據洋務大臣張之洞等人的建議,廢除了科舉制度;緊接著,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,清朝滅亡,科舉制度徹底消亡。 既然1904年廢除了科舉制度,那么我們就不知道這個“進士”是怎么樣得到的。后查閱下院《潘氏族譜》,其中有潘光朝,這可能就是“進士”了。潘光朝,字效忠,翁已當地人,清同治庚午,蒙奏辦援黔軍務四川即補道唐奉,四川總督部堂丁。奏保藍翎都閫府盡先以千總補用,例贈武義將軍。我想,潘氏所立的進士碑可能是咸同年間的武進士潘光朝。為光宗耀祖,潘氏族人于光緒甲辰年重立的武進士碑罷了。潘志元是中院潘氏先祖,由江西南昌從軍入黔,于明嘉靖間落黃平金坑卜居翁已。翁已就是現在的上院。 望郎坡原名花山坡。傳說古時候這里出了一個將軍,他在年輕的時候與外村一姑娘談戀愛,但是由于前方戰急,他被征入伍。當他出發的那一天,姑娘前去送行。就在這花山坡上以歌傳情,決定永不分離。其中就唱到了一段揪心的山歌:“生不丟來死不丟,抓把泥巴捏牛牛,牛兒拴在田坎上,泥牛吃草哥才丟。生不拆來死不拆,哪怕六月下大雪,哪怕爹娘不許可,妹是石頭哥抱熱。生不丟來死不丟,要等馬蝗生骨頭,要等白云生菌子,太陽出西哥才丟……說要連來就要連,二人約起去下田,只要小妹同哥好,吃疋酸菜當過年?!边@首《望郎歌》講述的是一對戀人生離死別的故事,所以至今當地人難忘。據說這男人出征這后,戰死沙場,再也沒有回來。而那個女孩每年都到花山坡唱著那首《望郎歌》,成天悶悶不樂,直到消失于花山坡上,從此,人們就將花山坡改名望郎坡?!锻筛琛穼懕M了人世間的離恨聚歡。 在上院的右側有翠屏山。舊志上說“山上竹木森列,四時山色常青,故名翠屏?!泵慨旣惾涨缈?,可從山頂俯瞰金坑場;極目遠望,?陽河一覽無遺。據《黃平州志》載:“翠屏山,縣北四十里,金坑場右之古剎也。山勢聳拔,壁工萬仞。前臨溪溝,后涌甘泉,中建觀音堂及大佛殿,殿下為董公祠,祠供巡檢董天祥于中殿。后清泉灌田百畝。山僧破竹為槽,引水入廟,不惟供廟內朝夕之用,且導以養廟下之田?!贝诵?,我們已不見董公祠了,只有一些條石石級,那口泉眼雖還涌出泉水,但已被當地百姓引入田間地頭?!捌浦駷椴邸钡囊乓驯凰鄿洗妗,F在我們還能看到的是那個稱之為“觀瀑巖”和“背崽巖”的立石還聳立著。傳說,就在這個董公祠里,曾居住著一個叫做“廣慧”的和尚,就在這兩個立石之上修身養性,在鍳石級朝下,朝夕參禪。 董公祠,主要供奉董天祥的。董天祥,號含章,沙河巡檢司巡檢使。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 (1735—1736),貴州古州(今榕江)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,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剝削壓迫,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,為反抗征糧、派夫發動起義。暴動迅速擴大到黔東和東南各地,起義農民增至四十余萬,陸續攻克凱里、重安江、巖門司、黃平、余慶縣以及臺拱、清江營汛。也就是在這一亂世之秋,翁已潘氏為躲避戰亂,逃避遠方。待他攜兒帶女回來時,所有田契失落。旁寨的一戶白姓人家,見潘氏田契盡失,憑著自己的勢力,強將潘姓田產據為已有。兩家官司不斷,巡檢使董天祥勸慰雙方,以田修廟,化解了矛盾,兩家訟解。百姓認為:“抑山林之幽美,需一賢吏為坐鎮”。董天祥以德之威,化解矛盾,于是立祠以紀念他,董公祠由此而得名。 望郎坡很美,望郎坡故事多,故事已很古老,古老的故事閃耀著很多難解的秘密。 |